2025年6月14日 星期六

是非題複習(第一章)

 

是非題(第一章)

問題: (建議答案在最後)

1.      植物可自行制造食物,因此沒有營養作用。

2.      任何有代謝活動的生物皆需要進行呼吸作用。

3.      植物日間進行光合作用,並不需要進行呼吸作用。

4.      呼吸作用的定義是獲取氧氣,分解食物釋出能量的過程。

5.      感應性是對環境作出反應的能力。

6.      生長是體積或複雜性增加的過程。

7.      排泄是排走體內物質的過程。

8.      糞便屬排泄物。

9.      糞便內含有膽色素,膽色素是代謝廢物,因此排糞屬排泄作用。

10. 呼氣過程是排泄作用。

11. 植物沒有排泄作用。

12. 植物的運動必定涉及生長反應。

13. 所有科學探究皆有假說。

14. 所有科學實驗皆應有對照裝置。

15. 科學方法是目前唯一可驗證知識的方法。

16. 刺激是環境的變化。

17. 糞便屬排泄物。

18. 排汗、排尿、呼氣及排糞皆屬排泄過程。

 

建議答案:

1.      植物可自行制造食物,因此沒有營養作用。

:

: 營養作用的定義的獲取食物的過程,獲取食物的方法可以是自行制造(自營營養)或攝取自其他生物(異養營養)。植物可透過光合作用自行制造食物,但仍然是需要營養作用的。

2.      任何有代謝活動的生物皆需要進行呼吸作用。

:

: 透過呼吸作用可分解食物,釋出能量。而這能量形式(ATP)才能推動代謝活動,因此有代謝活動的生物一定需要進行呼吸作用。

生物的代謝活動需要能量

3.      植物日間進行光合作用,並不需要進行呼吸作用。

:

: 一天中植物任何時候也有代謝活動,需要呼吸作用釋出的能量形式來推動。光合作用是一個把光能轉成化學能的過程,這化學能貯存於食物中。植物仍要分解這些食物(主要是碳水化合物)釋出能量來推動代謝活動。

4.      呼吸作用的定義是獲取氧氣,分解食物釋出能量的過程。

:

: 呼吸作用有兩類,一是需氧呼吸、一是缺氧呼吸,因此呼吸作用並不一定需要氧氣的。呼吸作用的定義分解食物釋出能量的過程。而這能量形式也是代謝反應需要的形式,即ATP

5.      感應性是對環境作出反應的能力。

:

: 更準確的說是應是: 感應性是生物對環境的變化(刺激)作出反應的能力。

6.      生長是體積或複雜性增加的過程。

:

: 留意,體積是否增加很易觀察,但身體複雜性增加則不容易。生長的意義是要達致可進行生殖的目的。

7.      排泄是排走體內物質的過程。

:

: 嚴格來說是錯誤的。生物學上,排泄的定義是排走代謝廢物的過程。例如對人體而言,排糞不屬於抴泄,因為糞便內大部份是未消化或未吸收的物質,並不屬代謝廢物。

8.      糞便屬排泄物。

:

: 排泄作用指的是排走代謝廢物的過程。生物學上,代謝廢物才是排泄物。代謝廢物指體內進行化學反應後產生的廢物(即生物不需要或有害的物質)。糞便內大部份是未消化或未吸收的物質,並不屬代謝廢物。

9.      糞便內含有膽色素,膽色素是代謝廢物,因此排糞屬排泄作用。

:

: 純定義及慣性使用而已。膽色素於肝臟分解紅血細胞後的副產物,屬代謝廢物,會隨膽汁分泌至十二指腸內,糞便內亦一定含有膽色素(所以糞便起碼呈黃色)。但糞便內大部份是未消化或未吸收的物質,因此習慣上排糞不屬於排泄。

10. 呼氣過程是排泄作用。

:

: 呼出氣內的二氧化碳是經呼吸作用後產生的廢物,因此呼氣過程屬排泄作用。

11. 植物沒有排泄作用。

:

: 起碼,植物釋出的二氧化碳也是經呼吸作用後產生的廢物,因此植物一定也有排泄作用。當然,日間光合作用速率高於呼吸作用速率時,沒有二氧化碳淨釋出。而且,跟動物不同,植物產生的其他代謝廢物,許多時貯存於細胞內,並沒有排出。

12. 植物的運動必定涉及生長反應。

:

:

13. 所有科學探究皆有假說。

14. 所有科學實驗皆應有對照裝置。

15. 科學方法是目前唯一可驗證知識的方法。

16. 刺激是環境的變化。

17. 糞便屬排泄物。

18. 排汗、排尿、呼氣及排糞皆屬排泄過程。

2025年5月26日 星期一

如何準確描述圖表中的數據

 

如何準確描述圖表中的數據

 

試參考下圖:

一張含有 圖表, 文字, 行 的圖片

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。

良好描述(或準確描述)的準則:

1.      使用文字描述後,應能根據文字描述繪畫出相同數據變化的圖。(可自己試試或給另一人繪畫)

注意: 圖表中如有具體數據的話,也應列出。如是任意單位的話便不需要。

回答以下問題

1.      試描述上圖的變化。

首次感染後,要經過7天抗體才開始上升,(1)

7天開始持續上升至第14天,(1)(不需要寫快速上升抑或緩慢,因為Y是任意單位,沒有比較之下不能判斷)

到第14天抗體水平達致最高,然後開始下降(1)

7天後(即第21)下降至抗體接近零的水平,(1)

於約第26天再度感染後,抗體水平立即上升,(1)

於第28天開始,抗體水平急速上升,較首次感染後抗體水平更快,(1)

且上升幅度更高,約是首次感染後的兩倍,(1)

直至約第7天後,即第35天,達致最高水平,(1)

然後開始下降,但下降速率較首次慢,(1)

即使過了7天,抗體水平仍遠較首次感染後最高峰時高。(1)

: 留意,以上祇是描述數據,並沒有作出解釋。

 

2.      比較初次反應跟再次反應時抗體水平的變化。

再次反應後,身體會於更短時間(1)更快速地(1)(根據曲線的斜率比較)產生更多抗體(1)(根據上升的幅度比較),而且抗體水平下降較初次反應緩慢(1),需要更長時間抗體才降回原來的水平。(1)

: 留意,沿著曲線順序比較,便更容易列出所有的差異。

 

抗體是用以消滅病原體的。試根據這資料及上圖數據,回答以下問題:

1.      哪些日子該人應沒有生病?

2.      同樣感染相同病原體,首次感染跟第二次感染生病的日數有甚麼差異?

3.      如上圖的是疫苗,而不是真正病原體的話,反應是相同的。試估計如要去外地旅行前避免感染這病原體而生病,最理想應於出發前多少天注射疫苗? 試加以解釋。

 

是非題複習(第一章)

  是非題 ( 第一章 ) 問題 : ( 建議答案在最後 ) 1.       植物可自行制造食物,因此沒有營養作用。 2.       任何有代謝活動的生物皆需要進行呼吸作用。 3.       植物日間進行光合作用,並不需要進行呼吸作用。 4.       呼吸作用的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