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物科常混淆詞彙(2)
孢子 / 種子
簡單來說,兩者皆是繁殖後代的方式。
棵子植物(針葉樹)及開花植物,用的是種子方式。
而其他植物(苔蘚、蕨類)、真菌等以孢子作為繁殖方式。
另一分別是,種子是經過減數分裂後形成配子,雌雄兩種配子融合後會形成種子; 而孢子是經有絲細胞分裂產生的。
通道蛋白 / 載體蛋白 / 跨膜蛋白
這三者皆位於細胞膜上,用以運送物質進出細胞。其實三者都是橫跨整層細胞膜的。主要分別是運送的物質及方式不同。
|
通道蛋白 |
跨膜載體蛋白 |
主要運送分子 |
帶極性的細小分子,例如水及部分離子 |
較大型的分子及部分離子 |
運送方式 |
中間具通道,祇要分子細小的話,便可自由通過,屬擴散方式。 |
與載體蛋白表面形狀吻口的分子才能進出,蛋白質形狀會隨之改變,運送相關分子 |
需否消耗量能 |
不需要 |
有些需要,有些不需要 |
同學可以看到,需要消耗能量運送分子的載體蛋白對細胞非常重要,因為這樣才能控制細胞內不同物質的濃度。
另外,也需要注意,由於需要依靠通道蛋白或載體蛋白,因此擴散速率其實是有限制的。
豆漿 / 豆奶 / 牛奶
以上三者都是含蛋白質豐富的飲品。但留意,三者最多的成分是水,不是蛋白質!
豆漿跟豆奶,其實是同一種食物。都是由大豆而來的,含有植物來源的蛋白質。
牛奶內含有動物來源的蛋白質。
理論上,牛奶(或乳汁)的營養價值更高,因為應該含有所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,而大豆則不是。不過,實際應用上影響不大,因為除了於哺乳期外,我們也不是以豆或奶作為唯一食物來源的。
基質 / 細胞質
基質這詞彙出現於粒線體及葉綠體內。
如果我們把粒線體及葉綠體看成是細胞的話,那「基質」便相對於細胞質了。
順帶一提,粒線體及葉綠體有獨立的DNA,許多科學家把粒線體與葉綠體看成是與真核細胞共生的細菌。
低滲的 / 等滲的 / 高滲的
這三個詞彙是用以比較兩方的整體溶質濃度的,但卻是用來判斷水的淨流動。如用英文的話,較不容易混淆了。低滲是hypotonic,等滲是isotonic,而高滲是hypertonic。Tonic solution 本來便是鹽溶液的意思,Hypo是低,ISO是相同,HYPER是高。
如細胞質是低滲的,即細胞質內的溶質濃度較外界低,相反水勢便會較外界高,水便會藉滲透作用向外產生淨流動,即細胞會失水,變得萎縮。
如細胞質是等滲的,即細胞質內的溶質濃度與外界一樣,那水勢也會跟外界一一樣,便不會發生水的淨流動。(但注意,水分子仍會不斷出出入入)
如細胞質是高滲的,即細胞質內的溶質濃度較外界高,相反水勢便會較外界低,水便會藉滲透作用由外界向細胞質產生淨流動,即細胞會吸水,膨脹。
抗體 / 抗原 / 抗生素
抗原: 引致細胞制造相應抗體的物質,通常位於細胞膜表面的蛋白質,例如病原體表面。
抗體: 由身體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而產生,用以處理病原體的物質。
抗生素: 由真菌分泌,用以干擾細菌或其他真菌代謝作用的物質。
二分體分裂(binary fission) / 有絲細胞分姴(mitosis)
如果單以主要過程來比較的話,兩者幾乎是沒有分別的,結果及目的皆一樣,產生2個與母細胞一模一樣的子細胞。
「二分體分裂」指的是單細胞生物(包括細菌、原生生物(變形蟲、草履蟲等)的無性繁殖方式。
「有絲細胞分裂」指的是多細胞生物體內體細胞進行生長的方式。
呼吸作用(respiration) / 氣體交換(gaseous exchange) / 呼吸(respire / breathe) / 換氣(ventilation)
這四個詞彙的混淆,可能沿於中文譯名及日常使用詞彙時的混亂。尤其是呼吸這個字,英文用的是breathe,breathe in(吸氣)及breathe out(呼氣),但中文平時卻用「呼吸」來描述。指的是氣體進入及離開肺部的過程。
於細胞內氧化分解食物,釋出能量的過程,英文用的是respire(動詞)及respiration(名詞),但中文卻仍然一樣用「呼吸」(動詞)及「呼吸(作用)」(名詞),這樣便做成混淆。
因此,建議同學緊記,作答生物科題目時,以下過程宜統一使用的生物科專科用語的習慣。
呼吸 / 呼吸作用 ---指的是細胞分解食物釋出能量的過程。
換氣(而不要用呼吸) --- 指的是氣體進入及離開肺部的過程。
氣體交換 – 指的是氧氣及二氧化碳與肺泡內與微血管進行交換的過程。
纖毛(cilium) / 絨毛(villus)
簡單而言,祇有迴腸壁上的凸出物構造,才稱為「絨毛」,其他位置上會擺動的,都是纖毛,包括呼吸道(鼻腔、氣管、支氣管)及輸卵管。
(備註: 其實腎元也有絨毛狀構造,祇是不在DSE課程範圍內)
構造上,纖毛是細胞的構造,可擺動,功能是協助推動一些東西的移動。例如呼吸道的纖毛的功能是把黏液及黏附的東西移走,而輸卵管的纖毛擺動可協助卵子移向輸卵管。而絨毛是上皮組織突出的形態,如果是細胞的凹凸表面形態的話,那便稱為「微絨毛(microvillus)」,不能擺動,作用是增加表面積。
孢子(spore) / 種子(seed)
簡單來說,可以這樣分辨:
「種子」是裸子植物(針葉樹)及開花植物繁殖用的器官。
「孢子」則是其他植物(包括蕨類、苔蘚類)、原生生物(例如藻類)及細菌的繁殖用方式。
激素(hormone) / 酶(enzyme)
混淆的原因可能來自:
(1) 有些生物書把兩者的功能皆是影響代謝反應
(2) 課程範圍許多時沒提及不同化學涉及的酶的名稱(除了涉及消化作用那部份),但卻許多時提及不同的激素如何影響不同的代謝反應(例如胰島素可增加血糖的濃度)
但請同學緊記以下要點:
1. 酶是直接參與化學反應的,但祇會催化(加速)化學反應,而且是催化雙向的反應。
2. 激素不會直接參與化學反應,其實激素的運作機制是透過影響該化學反應涉及的酶的濃度,從而影響代謝作用。因此激素可能會刺激化學反應(增加酶的濃度),也可能抑制化學反應(減少酶的濃度)
3. 酶一定是蛋白質,激素則可能是蛋白質(例如胰島素)或脂質(例如性激素)
還有一點,即使課本中沒有提及化學反應的酶,但實際上所有化學反應皆需要不同的酶的參與。亦由於太普遍了,無需要每次也提及,反正即使提及,也祇是多認識一個詞彙吧了,而且這個詞彙也很好猜,例如作用於蛋白質的便叫蛋白酶,作用於蘋果酸鹽的便叫蘋果酸鹽。
羽毛(feather) / 毛髮(hair)
其實本來這兩種構造分辨得很清楚的。
羽毛是鳥類的構造;而毛髮是哺乳類動物的構造。
但由於有些鳥類(例如企鵝)或鳥類某些部位(如胸部)的羽毛太細小,外觀上好像毛髮一樣,所以才給人誤會。
但用放大鏡觀察的話,鳥類這些好像毛髮的構造還是具有羽毛基本構造的。
簡單來說,毛髮是筆直的; 但羽毛卻有不同的分支。
順便一提,毛髮的功能祇有保暖; 但羽毛則除了保暖,還有形成翅膀,協助飛行的功能。愈細小密集的羽毛,保暖功能最強,很明顯,企鵝的羽毛是最保暖的了。企鵝羽毛密集的程度,甚至乎令人以為牠根本沒有羽毛或毛髮。
變異(variation) / 突變(mutation)
兩者皆指生物有些變化出現。生物學上兩者的使用上有些分別。
[突變]
突變一般指永久性的變化,多數用在染色體或基因上,有時也會用生物個體上。但如指生物體出現突變的話,指的是染色體或基因出現突變而引致的結果。那些變化都是會遺傳給下一代的。
[變異]
這是一個較廣泛的說法,凡是生物體出現任何變化,包括個體或下一代,皆會
使用「變異」這字眼,是個不太準確的表達方式。例如遺傳出現變異,可能祇是出現基因重組,並沒有出現突變,這些變異不會導致重大演化; 但也有可能會出現突變。
因此,如需要指明是染色體或基因的變化引致的結果的的話,不要用「變異」必須用「突變」!
生物量錐體(pyramid of biomass) / 數量錐體(pyramid of numbers)
其實如果用的是英文表達的話,同學便不會發生混淆。
生物量英文是Biomass,即是生物的質量,在地球上使用的話,你可以把它看成是重量; 數量是 number,是數目。
備註: 這應是受到「量」這個字影響,因為許多時,單獨一個「量」字,便已經解作「數量」。
毬果(cone) / 果實(fruit)
- 於生物科的定義,祇有開花植物進行開花後,形成的才叫「果實」(fruit)。其餘任何類別的植物,即苔蘚類、蕨類、裸子植物,進行生性生殖後的構造,皆有其他名稱。
n 果實不一定是顏色鮮艷多汁的,總之是由花演變而來的,通通稱作「果實」
- 「毬果cone」是裸子植物,即松、柏、杉類植物,生殖時形成的構造。毬果成熟時,種子會裸露向外。而果實內的種子一直都會被果皮包裹著,除非果皮及果肉腐爛被分解後,種子才會露出來。
孢子(spore) / 種子(seed)
- 祇有裸子植物(即松、柏及杉等)及開花植物,進行有性生殖後,才會形成「種子」(seed),是主要用以繁衍下一代的構造。
- 「孢子」(spore)是苔蘚(mosses and liverworts)及蕨類(ferns)繁衍下一代的主要構造。
食物 / 食物物質
食物(food)內含有不同的食物物質(food substance)。
食物物質(food substance)祇有七大類,包括
(1) 碳水化合物
(2) 蛋白質
(3) 脂質
(4) 維生素
(5) 礦物質
(6) 水
(7) 食用纖維
例如飯是食物。
飯內含有的食物物質包括澱粉、水、維生素、礦物質等等。
轉錄 / 轉譯
轉錄: 根據DNA其中一段作為模版,制造一條mRNA的過程。
轉譯: 根據mRNA的密碼子,制造一條多肽的過程。
備註: 同學可以這樣記憶,錄制指的是完全複製一模一樣的東西出來,DNA及RNA的基本分子皆是鹼基。
但甚麼是翻譯,把一種符號轉成另一種符號,例如中文翻譯成英文。轉譯是根據mRNA上的鹼基編碼,換成氨基酸編碼的多肽。
染色體 / 染色單體 / 姊妹染色單體 / DNA / 染色質
DNA是最基本的單位。
DNA加相關蛋白質,會纏繞變成染色質,但仍不能於光學顯微鏡逐條分辨到。
細胞分裂前,染色質會變粗,形成可見的染色體。
染色體複製後,會形成兩條染色單體,同一條染色體的兩條染色單體稱為姊妹染色單體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