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化過程
「活化」(activation)這個詞語不時出現於不同的課題內,但又沒有深入說明如何活化,以致記誦時許多時會有意或無意略去了這詞語,考試時便更不會用作作答的用詞,因此可能會失去了部分分數。
但「活化」這過程,對生物運作其實非常重要,幾乎體內所有化學反應都需要先進行活化,才能開始!
同學是否記得,以下內容曾出現活化這詞語?
1.
抗體與病原體上的抗原結合後,會活化血液內某些蛋白質,促使病原體被溶解。(即是說沒有血液內的蛋白質的話,抗體與抗原結合後也不能使病原體溶解。)
2.
淋巴細胞與抗原結合後,便會被活化,然後分化成不同的細胞。(即是說,淋巴細胞正常來說不會分化。)
3.
添加水後,乾酵母菌才會被活化,開始進行呼吸作用。(即是沒有水分,乾酵母菌沒有任何呼吸作用。)
4.
於糖酵解過程中,葡萄糖被活化後,會被分解成磷酸丙糖。(記得是如何被活化嗎?)
5.
其他……
雖然出現的次數不多,但學習生物科時,同學有否以下的問題:
1.
胃腺會分泌蛋白酶,可催化分解蛋白質,但胃腺細胞本身也是由蛋白質組成的,為何又不會被消化?
2.
為何光照射於水時,不會產生氧氣及氫; 但在葉綠體內,水則會把水分解成氧氣及氫?
3.
血液中已存在凝固血液所需的所有物質,但為何不會於血液內凝固?
4.
其他…..再想下去,同學可能會發現更多的問題!
以上的問題,簡單而言,同學都可以這樣理解:
細胞分泌物質後,許多時都是處於未活化的階段(例如未活化的酶,稱為酶原),當有其他條件存在時,便會活化相應的物質,從而產生生物化學反應。這樣做有甚麼好處? 同學可想一想!
但「活化」這過程,研究時其實有些難度,許多化學反應其實還不清楚真正的活化機制。而且,也實際太普遍存在了,總不能於提及所有化學反應時都加上「活化」這字眼吧,因此才會令同學誤會「活化」是不常發生的事。
同學祇需要體會到,體內許多代謝反應,為何於細胞外許多時不易發生的原因便可以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